咸宁日报记者 朱亚平
站在崇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的三尺讲台旁,巴美秀的指尖划过泛黄的教案本,二十九载春秋在红笔批注间悄然流淌。这位将青春镌刻在黑板上的语文教师,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一代代学生从懵懂走向明悟,让教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田生根发芽。
暖心家访,架起成长之桥
七月的崇阳酷暑难耐,柏油路热气蒸腾。巴美秀拎着帆布包走在乡间小道上,蓝色连衣裙已被汗水洇出深色痕迹。帆布包里装着两套试卷、几本课外书,还有给学生小童买的笔记本——这已是她暑假家访的第十二户人家。
性格内向的小童,在课堂上总是低着头,见到巴美秀突然站在门口,慌乱地往身后藏着什么。巴美秀弯腰拂去他裤腿上的草屑,才发现孩子手里攥着半截铅笔,作业本上的字迹工整得像打印体。巴美秀将小童的暑假作业看了又看,夸了又夸,给小童送上学习用品。小童也在巴美秀的关注下变得开朗起来,还分享了他这两天的趣事。
“家访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,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心灵的沟通。”巴美秀深知,要真正了解学生,仅靠课堂上的交流远远不够,而家访成了她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这么多年,她的足迹遍布学生生活的大街小巷、乡村田野。
家长王女士说:“我们在外忙于生计,巴老师主动联系我,不仅帮我照顾孩子,还和我探讨教育方法。巴老师就像孩子第二个妈妈。”
凭借真诚沟通,巴美秀赢得了学生与家长的深厚信任。她多次获评崇阳县“优秀教师”“师德模范”称号。
创新教学,点燃求知之火
“同学们闭上眼睛,听这是什么声音?”秋日的一节语文课上,巴美秀按下录音机,淅淅沥沥的雨声裹挟着落叶沙沙声在教室回荡。她轻轻拉开窗帘,阳光透过金色纱幔洒进来,墙壁上贴满学生们画的枫叶、银杏,讲台上摆着盛满桂花的玻璃瓶。
“是秋雨!”孩子们睁开眼惊呼。这堂《秋天的雨》公开课,巴美秀准备了整整两周。她带着学生在操场捡落叶做标本,录制校园里的风雨声,只为让抽象的文字变成可触可感的画面。
“语文不是冰冷的字典,是跳动的生命。”教学中,巴美秀发现传统的教学让学生昏昏欲睡,便开始琢磨如何让文字“活”起来。教《狼和小羊》时,她会让学生戴着动物头饰表演课本剧,在角色对话中理解寓言寓意;讲《富饶的西沙群岛》,她会找来南海的贝壳标本,让孩子们触摸大海的温度。
针对低年级学生写作难的问题,巴美秀独创“故事接龙”教学法。在《奇妙的大自然》写话课上,她轻声念出开头:“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窗台,小露珠发现身边多了个会发光的朋友……”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像蒲公英种子般飘散开来,巴美秀在黑板上记录,最后连成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。
学生陈小军感慨:“巴老师的语文课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,鲜活有趣。”
薪火相传,照亮未来之路
“巴老师,这个希沃白板的动画怎么插入?”年轻教师刘雅琪抱着笔记本电脑走进办公室,脸上带着急出的红晕。刚入职的她面对一群注意力只有十分钟的一年级学生,常常在课堂结束后疲惫不堪。
巴美秀放下批改到一半的作业,拉着刘雅琪坐在电脑前:“你看,把生字做成会跳舞的小人,孩子们肯定喜欢。”她手指在屏幕上轻快滑动,演示如何用课件制作互动游戏,笔记本上贴着的便利贴写满操作要点——这是她为年轻教师准备的“教学秘籍”。
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,今年五十岁的巴美秀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。面对教育革新,巴美秀持续学习。她先后在湖北省“一师一优课”获得教学设计一等奖;在全市“四优”评选和课题研究中荣获一等奖;论文《文本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》《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优化作业设计策略》先后在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库》《中国教师》期刊发表,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。
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