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河日报记者 李彬
在弥勒市西二镇大冲村,有一位退伍军人,1998年12月应征入伍,驻守西藏边防16年,用热血和青春保家卫国。退伍后,他又扎根故乡,辗转乡村发展“新战场”,由一名退伍军人转变为一名扶贫尖兵。他就是弥勒市西二镇大冲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龙文学。
大冲村地处弥勒最西端,国土面积30.1平方千米,辖17个村民小组,总人口1172户3947人,世居汉、苗、彝等民族,有耕地5326亩、林地1475亩,主要经济作物以玉米、水稻为主。龙文学退伍回到家乡后,看到村里一无人才、二无产业、三无村集体收入,有的只是漫山的石头。长期以来,当地群众超生态负荷开垦种植留下贫瘠生态,村民靠天吃饭、广种薄收,增收困难。
面对这一困境,龙文学没有退缩,而是下定决心,带领群众致力于荒山石漠化治理。
“我刚从部队退伍时,镇政府领导找我谈心,给我安排工作。我和领导说,我想回村子里种果树,让荒山绿起来。”龙文学说。
为了带着大家一起种植果树,2016年,龙文学租赁了136亩荒山,投资90余万元进行坡地改台地、水窖建设、灌溉管网铺设、田间道路建设,示范带动家乡群众发展柑橘产业。他还带领部分群众自费外出考察,引入柑橘种植新品种、新技术,通过新品种引进、品种适应改良、成熟品种种植、成果展示等方式,为群众提供示范样板,增强群众信心,解决产品竞争力弱、市场适应力不强的问题。
在龙文学的示范带动下,当地许多村民纷纷行动起来,在荒山上种植果树。大冲村委会龙潭村民小组村民龙文明,2023年租赁了100亩荒山,进行柑橘种植和林下养殖。目前,果树已进入盛果期,年产柑橘量达200余吨,产值30余万元。
短短几年,大冲村委会柑橘种植总面积达到6000余亩,发展10亩以上柑橘种植户299户,每年为周围低收入人群增加务工收入15万元。
为解决致富产业单一的问题,龙文学还带动当地群众大力发展稻鱼种养、火龙果种植等产业。
大冲村委会红春树村民小组村民包广芹发展稻鱼种养5亩,她家既在田里种植云恢290水稻,又在稻田里养殖稻花鱼。
“每亩云恢290优质米可卖4500元、稻花鱼可卖2500元,两项收入加起来有7000元,5亩稻鱼种养每年收入可达3.5万余元。”包广芹说。
当前正值盛夏,是火龙果成熟上市的季节。龙文学时不时地到火龙果种植地里察看,向种植户了解火龙果的长势、销售等方面的情况。
王英是大冲村委会和尚庄村民小组村民,在龙文学的引领带动下,她从2023年6月开始种植火龙果。目前,她家的火龙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5亩。
“我种植的火龙果每亩产量1000公斤左右,15亩火龙果的产量达15吨。以现在的市场价来算,每亩可卖5000余元,一年总的收入有7.5万余元。”王英高兴地说。
如今,龙文学创办了弥勒市创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、弥勒市西二鱼米香种植有限公司,成立专业合作社4家,培育经营主体299个,带动群众发展稻鱼种养1000余亩、火龙果2600余亩。同时,壮大西葫芦、甜脆玉米、菜豌豆等冬早蔬菜8000余亩,形成了“一稻两果三蔬菜”的发展格局,带动300余名群众就业。昔日的荒山沙漠逐步建成“绿色银行”,全村年收入达1.18亿元,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,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龙文学服役期间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、三等功2次,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次。2020年,龙文学被表彰为“弥勒市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”;2024年3月被评为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;2024年5月荣获云南省新时代“百姓学习之星”。
“我打算继续扩大示范基地,打造地域品牌,延伸工贸经营链条,并以此为突破口,不断培育和壮大村集体经济,夯实发展基础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衔接乡村振兴工作。”龙文学说。
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